潮声丨小小豆子大有乾坤

作者: 羊料 发布时间: 2024-01-08 05:27:34

  大豆,淡黄色的外表,圆滚滚的身材。看似平平无奇,近来却连创了两个“最高”。

  一个是日前结束的进博会上,中储粮集团“下单”60万吨大豆,创下今年7月以来中国采购美国大豆的单日最高纪录。这也是美国2023年大豆海外销量下滑以来,交易量最高的一笔农产品出口,引发了国际经贸界、农业界的热切关注。《联合早报》等媒体称,这为美国农业出口带来了希望。

  另一个是来自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自去年大面积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符合种植以来,预计今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同比增加265.5万亩,预测总产量为2080万吨,再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颗大豆,为何受到国内外如此重视,甚至牵动人们对国际贸易和形势的关注?一边扩大进口,一边增加国产,背后有何考量?

  早上豆浆油条,中午麻婆豆腐,晚上“花毛双拼”……称一声餐桌“杠把子”,大豆当之无愧。

  中国古人把它和红豆、绿豆、黑豆等,统称为“菽”。又和黍、稷、稻、麦一起,并称“五谷”。因它茎杆直立,顶端豆荚两瓣对生,《说文解字》注:“尗,豆也,象尗豆生之形也。”

  见多识广如许慎,也很难料到,近2000年后,这颗中原地区司空见惯的大豆,会变成贸易商品、工业用品,甚至拥有期货指数。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统计,每年全国大豆食用消费量在1300万到1500万吨。也就是说,一个中国人一年大约要吃掉20斤大豆。怪不得,今年上半年,豆腐界的“巨无霸”——祖名公司,光生鲜豆制品就能“卖”出4.47亿元。

  今年,地处海盐的浙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建了年产30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工厂。营养部经理林伟晓的一项职责,就是盯着大豆主要生产国种植、出口、气候情况,大豆期货和现货价格趋势,以及国内近远期大豆到港量、油厂开机率、豆粕库存情况,“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豆粕,富有丰富蛋白质,是制作猪和鸡饲料的重要原料。”

  据测算,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期间约需300公斤饲料,其中豆粕在配方中含量占比10%以上。

  林伟晓和记者说,相比其他粕类,豆粕消化率较高,蛋白质更易吸收,品质也更稳定,另外用豆粕和玉米做出来的饲料颗粒均匀、颜色鲜亮,也较受养殖户欢迎,“内供自用饲料外观要求不高,为减少豆柏价格震荡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在积极努力尝试豆粕减量,包括采用净能和可消化的氨基酸体系等,豆粕占比已从2021的14.8%下降到今年10月的9.6%。”

  尽管豆粕用量会降低,但综观全国,今年前三季度,光蛋鸡月均存栏量就达10亿羽左右,截至第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量达44229万头。饲料需求之大,可想而知。

  答案之二,则是油。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副院长鹿文成介绍,大豆是油脂油料的重要来源,伴随现代技术的进步,大豆油还可加工成人造黄油、人造奶酪,可制成油漆、粘合剂、化肥等。

  日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11月报,预计2023/24年度大豆榨油消费量9990万吨,同比增加260万吨,增幅2.7%,此外预测全国大豆新增供给量11880万吨,其中进口量达9800万吨。

  俗话说,中国每产两颗大豆,就有一颗来自黑龙江。作为中国大豆最大、最重要的产区,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730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培养面积的48%、总产量的47%。而黑河,又是黑龙江大豆的主产区,面积占全国的1/7。

  “东北种大豆按垧(15亩)算,相比南方已经很大。但你真的到美洲一看,才会发现这只是人家一个角。”鹿文成曾到美国中西部大豆产区考察,广袤土地上全是一望无际的大豆地,能够直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中国耕地面积有限,还要保障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实现大豆完全自给自足既不现实,也没必要。”

  美国农业部11月10日公布的全球农作物供需报告数据显示,2023/24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测为41.03亿蒲式耳(35.238升)。此外,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南美大豆播种进度低于去年同期,但2023/2024年度巴西大豆产量预估仍能达1.6亿吨,阿根廷大豆产量至少维持4800万吨左右。

  相比中国,美洲种植大豆的历史不过三四百年,为何能一跃占据全球“头把交椅”?

  专家认为,除了地利,还有品种等因素。事实上,最开始,大豆由东印度公司引入北美时,只是作为饲料和牧草零星种植。直到20世纪初,美国遭遇严重的本土油料供应危机,“冷门”的大豆命运扭转。当时,美国农业部专门成立外国作物引种办公室,派遣植物学家从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先后收集大豆品种4000多个。短短数年后,大豆种植版图就扩大到了10多个州。

  “当前,中国大豆以传统育种为主,而美国、巴西等国大面积推广转基因品种,抗逆性较强,单产相比来说较高。”鹿文成说,从近年数据看,美国大豆亩产维持在450斤上下,中国大豆平均亩产相当于美国、巴西的60%至70%,而且进口大豆能通过大规模海运,抵达广东等地沿海城市,黑龙江大豆到达南方,要走陆路或陆路转海运,运费高出20%左右。

  这么一看,尽管东北大豆品质好,商品性好,但综合产量、人工、运输成本等因素,企业用国产大豆榨油、加工豆粕,确实不太划算。

  然而,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大豆在中国需求多、用量大,适当扩大种植培养面积、提升单产,提高大豆自给率,对于摆脱进口依赖、保障粮食安全等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采访中,鹿文成带着记者参观了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分院展览室,里面整齐摆放了几十种大豆品种,展示着近年来广大科研人员辛勤选育的成果。其中的明星品种“黑河43”,从1997年开始研发,到2007年进行推广,目前已累计种植1亿余亩,“随着生物育种、基因聚合等技术发展,加上国家重视,不久后肯定会有更多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面世。”

  国家农业农村部预测,通过品种改良和扩种,力争2030年左右中国大豆自给率达到30%。

  刚刚结束的进博会上,美国农业部率爱达荷州、佐治亚州、国家级农产品协会等17家单位,组成史上顶级规模、规格最高的代表团参展,还首设了官方美国馆。让农产品重获中国市场青睐的愿望,可窥一斑。

  参展企业之一,新谷有限公司上海贸易处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尽管公司业务涉及能源、种业、农业等多元领域,但大豆、豆粕、食用油等仍是他们发展的重要板块,截至8月31日,新谷2023年财年农业税前利润4.118亿美元,“进博会上达成的一系列合作,对中美大豆贸易是巨大利好。”

  接受媒体采访时,美国大豆出口协会主席薄思禅更是坦言,“中国客户对我们而言十分重要。”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中国自美国进口的大豆总量逐步下探,需求转向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不久前,中粮集团和中国食品土畜进口商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披露,2022年中国自金砖国家进口农产品和食品额同比增长15.3%,已占中国总进口额的30.8%。其中,自巴西进口额排名第一,金额最大的品类正是大豆。

  此次在进博会上向美国增加大豆采购,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充分说明了中美经济结构互补、经贸合作互利的实况。不少中美经贸的人表示,在当前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中美推动两国包括经贸在内各领域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更有助于增进世界人民的福祉。

  作为大宗商品,大豆交易对进口国和出口国都至关重要,但它也从来不是单纯的经贸行为。进口数量和来源结构变化背后,既有需求波动、国产总量提升等因素,也显而易见双边和多边关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