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从事的主体业务包括饲料、白羽肉禽、养猪、食品四大业务。四大业务由不同的经营单元运营,但相互之间又有高度的协同性,共同构成猪禽赛道相关多元化、农牧食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格局。饲料业务的原料采购可以服务于白羽肉禽业务和养猪业务中配套饲料生产的原料需求,养猪的出栏肥猪中也有一部分会送往自身食品业务中的生猪屠宰厂进行宰杀,白羽肉禽业务和食品业务则在下游共享着许多渠道和客户资源并共同承载着公司的食品品牌形象。
公司的饲料业务中,根据营养成分的分类,既有预混料与浓缩料,也有配合料,其中预混料与浓缩料既直接对外部市场销售,也对内部的配合料工厂销售。而根据饲喂动物料种分类,也包括了禽料、猪料、水产料与反刍料等几乎所有类型的料种产品。由于公司下游还有白羽肉禽与养猪业务,所以公司生产的禽料和猪料,除向外部市场销售外,也供下游的合同养殖户、内部养殖场使用。而公司生产的水产料、反刍料则都是向外部市场销售。
公司的饲料业务在国内饲料行业多年保持规模第一。2022年公司内外销饲料销量合计达2,842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9.4%;其中禽料1,526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12.6%,位居全国第一;猪料1,070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7.9%,水产料171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6.8%,都位列全国前三;反刍料43万吨,约合全国总量的3.1%,也处于全国前列。近年来,公司持续打强产品力、采购力、生产力、服务力,推出生物环保型饲料和无抗饲料,淘汰落后产能,打造大产量标杆工厂。同时,公司在全行业率先开始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设立养殖培训管理公司或养殖服务企业,促进与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户的直接对接,同时稳步发展担保业务,共同促进饲料业务的发展。
公司的白羽肉禽业务涵盖种禽繁育、商品肉禽养殖(含自养和放养)、肉禽屠宰、禽肉销售等环节。公司的种禽繁育业务,在种鸭和种鸡这两个领域向上游延伸的环节不一样。在种鸭领域,公司深度参与了高代际优良原种的选育,是国内第二大父母代鸭苗,第三大商品代鸭苗供应商。特别在种鸭繁育领域,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针对国内鸭肉消费特点选育出“中新”北京鸭。公司的商品代鸭苗大多数都用在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少量对外销售。而在种鸡领域,企业主要是从其他专业种鸡企业购入父母代鸡苗生产商品代鸡苗。公司的鸡苗部分用于自己下游的商品代养殖,另一部分对外销售。
在商品代养殖环节,公司目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与一体化自养并重,在一些条件适合区域逐步加大一体化自养。在“公司+农户”合作养殖方面,也同时存在委托代养模式和传统型合同养殖模式。在一体化自养方面,2023年上半年公司完全自养的肉鸡占比已达屠宰总量的1/3,未来还会继续稳步增加,以确保鸡源稳定和食品安全质量安全,为树立“六和”优质禽肉品牌奠定组织模式基础。对于商品代养殖所用的种苗,公司通常优先使用自产的种苗,当自产种苗不匹配时会从其他厂商外购种苗。
在禽屠宰环节,公司除了会宰杀上述“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与一体化自养的商品代鸡鸭,也会在一些禽屠宰产能较富余的区域,结合市场行情预判,直接从市场上灵活收购部分农户独立养殖的商品代鸡鸭。公司禽屠宰规模长期处在行业领头羊。2022年,公司屠宰3.5亿只白羽肉鸭,占全国肉鸭产量的8.7%,位列全国第1;屠宰3.0亿只白羽肉鸡,占全国白羽肉鸡产量的4.9%,位列全国第4;合计产出165万吨禽肉,位列全国第2。公司旗下的“六和”品牌禽肉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8年青岛上合组织峰会的指定禽肉供应商,具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由于产销量较大,公司的禽肉产品需要多渠道销售。公司近年来一方面加大近距离鲜品销售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电商、食品加工公司、连锁商超、连锁餐饮等多种新兴渠道对接力度,推动渠道升级;积极开拓头部重客专业渠道,设立专职产品经理,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提升销售水平。
公司从2016年开始全力发展养猪业务。2019-2020年,为了抓住非洲猪瘟爆发之后的机遇期,响应国家稳产保供号召,公司大幅度的增加养猪投入,使养猪产能和生猪出栏迅速增加。进入2021年后,公司养猪业务转入稳健运营阶段。2022年全年生猪出栏数达到1,462万头,跻身全国第三。
在种猪繁育环节上,公司现已建立起以海波尔外三元杂交为主、PIC五元配套系为辅的双系种猪架构,根据国内南北方市场的差异,选择比较适合区域市场的猪种。在过去几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公司在具有综合优势的区域积极布局,优先建设种猪场生产仔猪。在公司正常运营的母猪场中,二元母猪生产的平均PSY从始至终保持在24以上,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在商品代育肥环节上,因地制宜,根据不一样的区域不同项目的具体条件逐步配套建设育肥场,因此现阶段仍以“公司+农户”合作养殖为主,一体化自养为辅,2022年公司一体化自养与合作放养的全年出栏量比例约为3:7,年末存栏量比例也约为3:7。随着现有自育肥场的满负荷率和自育肥人才能力的提升,今后一体化自养的占比将稳步提升,未来将“公司+农户”和一体化自养两种模式均衡发展的布局。
在合作放养育肥中,公司与农户各自投入不同的生产要素,承担不同的职责分工,也分担不同的收益与风险。在生产要素投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饲料、兽药、疫苗等方面的投入,农户提供猪舍等固定资产的投入,另外需要支付养殖押金,并负担育肥场的自雇人工、水、电、燃料费用;在职责分工方面,公司负责仔猪供应、饲料供应、疫病治疗、养殖技术指导、回收销售等环节,养殖户负责日常的饲喂、清洁及生物安全防控;在收益与风险方面,公司承担市场行情报价风险和享受机会利润,养户不承担市场风险也不享受机会利润,收益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与市场行情关联度较小,但与其养殖成绩紧密相关。此外,从公司角度,也会存在农户不遵守合同或公司指导,私自卖猪或私自用药的风险,但随着近年来合作放养规模慢慢的变大,合作年限慢慢的变长,如果出现上面讲述的情况,农户将承担巨大的失信风险,且公司也要收取养殖押金,并可将违约行为诉诸法律,因此这类违约行为在现实中发生的情况也慢慢变得少。
当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放养育肥合同时,首先是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形成一个基础单价,该基础单价会在回收结算时依据市场最新变化适当浮动。当育肥猪达到可出栏的体重时,对其进行称重,由基础单价乘以均重形成基础价格,再根据具体猪只的重量是否超出或不达理想体重区间、上市率(即成活率)、正品率、喂养天数、总增重、全程料肉比、日均增重、超标耗用饲料等生产指标,对结算价格做调整,得到最终的代养费。
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公司在养肥猪投放存栏的合作放养农户为2026户,较2022年末减少8%。
从养殖存栏规模的结构看,1000头以下的农户数占比10%,与2022年末持平;1001-3000头之间的农户数约占比56%,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3001-5000头以上的农户约占21%,与2022年末持平;5001头以上的农户约占13%,较2021年末减少了3个百分点。
从农户区域分布的结构看,根据农业部非洲猪瘟防控的五大区划分,中南区农户数约占36%,较2022年末提升了3个百分点;东部区农户数约占23%,西南区农户数约占21%,北部区农户数约占11%,西北区农户数约占11%,其占比都与2022年末大体相同。
公司的食品业务包括猪屠宰、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等。在猪屠宰业务上,除了会收购体系内养猪场的出栏肥猪用于屠宰,也会从市场上收购其他来源的肥猪;所出产的猪肉,除了直接对外销售,也会有部分继续转化为深加工肉制品。
公司食品业务总体而言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并在特定区域,如四川、华北、华东等地处于相对领先梯队。公司旗下的“千喜鹤”品牌猪肉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供应商,“美好”品牌猪肉制品在四川具有强势的市场地位。公司旗下的嘉和一品中央厨房也是北京市场顶级规模的中央厨房之一,近年来又以小酥肉等产品为切入点逐步打开火锅餐饮细分赛道的局面。公司在火锅连锁的食材供应上,逐渐形成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辐射力,对川派火锅连锁品牌Top100实现100%覆盖。总体而言,公司的食品业务与禽屠宰业务一样都面临着产品升级与渠道升级的挑战,但与作为国内规模领先的禽屠宰业务不同的是,食品业务还面临着跨区域市场开拓的挑战。公司近几年也将充分的利用已有的白羽肉禽产能布局与渠道优势、结合将来拟发展的养猪布局,带动食品业务在国内更大的市场范围发展,促进公司食品品牌从地方品牌慢慢成长为全国性品牌。
1、规模最大带来强大的议价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规模是饲料行业最核心竞争要素之一。公司饲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饲料生产销售现已覆盖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业领先的产、销量,广泛覆盖的市场区域,使公司有实力对接处于同等量级的国内外粮商巨头与大型渠道、其他相关行业的领先企业、各级地方政府,利用规模优势带来较强的议价能力、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
2、供应链管理能力带来领先的原料成本。近年来原料行情波动剧烈,玉米价格突破历史高位,公司在总部层面设置了供应链管理部,各采购组设置区域BP聚焦相应品类,承担区域市场研究、采购业务、经营支持等工作。通过集中管理全产业饲料原料采购业务和物流业务,释放规模优势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与多家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金额达数十亿元,再辅以专业的行业研究与行情洞察能力,构建了原料成本领先、高效运营的核心竞争力。
3、打强客户服务能力,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公司积极为客户对接主要养殖品类的苗种、动保资源,自建多个动保检测实验室,为客户提供生物安全、动物综合营养等多方面的支持。在融资方面,依托公司的平台优势,积极为客户对接多种融资产品,有效缓解了养殖户资金紧张的问题,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更多便利。特别在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生猪养殖行业的规模化、集中化程度提高,下游集团化养殖企业也产生了更加综合的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服务能力变得更重要。公司养殖业务也帮助强化了饲料业务的服务能力。公司养猪业务从人才教育培训、规模场服务和养殖SOP共享三个方面对饲料业务做全面支持。
4、科研能力持续提升,精细化研发。企业具有完善的研发体系,针对各品类的养殖区域差异和生长阶段营养差异进行精细化研发,不断迭代推出满足养殖客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同时继续开展原料替代技术探讨研究,对配方成本一直在优化,扩大利润空间。
1、公司在种禽环节的能力持续精进,并助力禽产业业绩提升。在种禽繁育方面,公司长时间坚持从产蛋率、受精率、受健率三大核心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已形成系统化技术和管理能力,使只供健雏、苗种成本、苗种质量等指标具有一定优势。在种鸭选育方面,公司近年来对自主培育的“中新”北京鸭持续进行基因选育,推广范围持续扩大,逐渐增强了在种鸭业务上的竞争力。2022年全年种禽销售5.5亿只,同比增长9%。
2、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公司凭借从饲料端(原料质量、采购、营养配方、生产费用)、养殖端(养殖能力、生物安全)到屠宰端(标准化车间、精益生产)的全过程多环节管控和持续的食品安全投入,使得公司产品质量稳定,打造了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全国知名的“六和”禽肉品牌,公司产品售价较区域同行有着非常明显的溢价,客户忠诚度较高。
3、在鲜销鲜配方面,公司迅速构建了鲜销网络,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前置仓,并建设了自有供应链运输团队,确定保证产品生产后24小时和48小时内快速流转和销售。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鲜销鲜配比例,并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节约了冻品的加工和仓储成本;另一方面,高速交付模式保障了产品的质量,提升了产品的溢价能力,并增强了客户的忠诚度。
4、在副产品方面,尤其是鸭副产品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帮助提高了整体产品溢价。公司鸭肠的转化率100%,2023年H1销售额突破1.75亿元,同比上涨17%。公司鸭血定位高端,以高温鸭血和鲜鸭血为主,其中鲜鸭血持续稳定直供海底捞等大型火锅连锁。在鸭毛方面,约占全国10%的鸭屠宰量可以保障鸭毛原料充足,公司从2021年开始也加大了内部鸭毛烘干加工的比例。肉骨粉等其他副产品转化率及利润近年来也都持续提升。
5、重要客户的突破方面,公司通过细分不同赛道,将重点客户和产品聚焦于重点领域。同时,慢慢地增加对定制化产品柔性加工能力的打造,以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公司还利用市场端产品需求和历史数据分析,及时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从而有效提升产品溢价和客户忠诚度。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重要客户销量逐步增加,占据整体营收的比例逐渐提高。
1、总体均衡且靠近主销区的产能布局。根据农业部非洲猪瘟防控的大区划分,公司养猪产能较为均衡地分布在五个大区,在每个大区都有1-2个省份作为布局重点,且这些省份都属于或围绕着该大区内人口、经济、消费的核心区域。均衡的产能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分散风险,避免特定时期里个别区域因动物疫病、自然灾害、极端行情而给公司整体造成较大的损失。
2、金字塔体系逐步完备,配合自主知识产权选育算法构筑核心种群竞争力。公司目前运营中猪场的近80%都按照金字塔配置要求建设了祖代线并建立了祖代猪群,其他的独立父母代场也有体系内祖代场负责后备父母代猪的供应。随着这些祖代线的逐步满负荷,金字塔体系的逐步完善,将有利于这些猪场今后持续稳定的满负荷生产。对于祖代猪、曾祖代猪等核心群种猪,公司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和生产管理软件秀杰和普(HUGE-HOPE)。该软件与传统育种软件相比,可实现6个生长性状+6个繁殖性状的育种值运算,增加了多个重要经济形状,且运算能力及运算效率都优于当前市面已有育种值计算软件。公司自研的选配软件也实现了用算法替代人工的智能选配模式,可由系统高效生成更精准的选配方案。公司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上,也已经积累了上万头基因测序数据,在全基因组应用上,自研了系谱矫正与重构、品种品系鉴定等应用。以上技术进步都为公司核心种猪群的全网络化联合育种打下坚实基础。
3、与饲料业务协同,发挥采购配方联动优势。首先在饲料原料采购上,猪产业饲料供应部与总部层面的供应链管理部共同形成总部集采+区域集采的采购模式。大宗与重点原料由总部供应链管理部负责集采,猪产业各子公司则重点负责地产原料。在营养配方上,猪产业营养部与饲料BU猪料业务的研发与产品团队也保持紧密交流,及时学习、借鉴外部市场猪料业务中涌现的创新配方做法,一直在优化饲料环节的竞争力。在营养配方上,对公司猪产业和饲料产业的营养研发与技术应用体系进行统筹整合,在饲料研究院旗下增设自用猪料技术应用所,整体负责营养与饲料研发技术、配方模型管理、饲喂程序的制定、配方优化与动态调整;而猪产业营养部参与配方优化与动态调整,更多侧重于营养转化的现场管理。
4、公司积极探索和构建“数智养殖”全产业链体系,在所有的环节通过数字化促进养猪效率提升与成本降低。在生产管理方面,公司从2021年开始推动的计划运营管控系统从三大部分来管理:养殖现场部分(养殖任务、环控管理、视频监控、巡场管理等),猪场管理部分(异常报警、任务提醒、饲料管理、药品管理、死淘合规等),及公司管控部分(实时监控预警、全程追溯、计划管理、数据分析、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养殖过程的动态管控,能轻松实现猪只的精准定位和各生产环节标准的统一。该系统于在2022年完成了全部种猪场线的推广覆盖,同时对于育肥等环节的过程管理和异常监控已在逐步开发和测试中。在数字化培训方面,公司依托“新希望学苑”线上平台,针对产业一线工人开发并上线养猪生产、生物安全、兽医技能SOP短视频和微课,同时匹配新人入模和岗位认证等学习项目,提高产业工人岗位匹配度和稳定能力,加速人岗匹配,提升一线生产效率。今后,公司将继续大力开展数字化建设,通过数字化系统,助力猪产业构建更专业、更高效、更精细的全生命周期运营体系。
1、全产业链布局和联动:公司的农牧食品全产业链,从饲料、育种、养殖、屠宰到食品深加工、下游销售渠道和品牌有着完整的布局。全产业链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打造更具安全感的高端食材提供了基础。全产业链还能够准确的通过下游不一样的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上游匹配、定制黑猪、无抗猪等特色猪群养殖;全产业链中的养宰联动可以加强对头、蹄、尾等部位的综合利用,助力实现一头猪的价值最大化。
2、聚焦餐饮客户的专业服务能力:公司目前已全方面覆盖了全国前100大火锅连锁品牌,在品牌、产品、营销等多维度与客户建立合作,凭借从生鲜食材到预制菜、从猪肉到禽肉的丰富产品组合,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的解决方案,也使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服务能力。目前这些能力正从火锅赛道复制到团餐、中餐、烧烤等其他餐饮细分赛道,创造更大价值。
3、产品体系和梯队:公司已成功孵化出十亿元级单品(小酥肉),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爆品经验沉淀,今后可以复制在其他新老产品上。此外还形成了数只五亿元级、亿元级产品及后备单品的储备,涉及火腿肠、培根、肥肠、牛肉片、翅中等多种产品形式,可充分服务不一样的消费者和客户需求。
4、“美好”和“千喜鹤”等品牌多年以来的积累得到业界客户、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同。在肉制品深加工和调理预制菜方面,“美好”作为C端猪肉制品品牌和B端优质食材品牌在四川市场有着强势的市场地位和深厚的认知,在全国市场也开始慢慢地增加影响力。根据欧睿数据,公司2021年在国内加工肉制品领域的市占率位列第三。在生鲜猪肉方面,“千喜鹤”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指定供应商,公司在2022年生鲜高端黑猪品牌“知初”。随着食品业务在国内更大的市场范围发展,以及包装产品比例的提升,这些食品品牌有望从地方品牌成长为全国性品牌,获得更大的曝光度,释放出更大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从上游饲料、到中游猪禽养殖、再到下游屠宰加工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公司分散经营压力、对冲行情风险。例如,猪禽价格处于低位时,往往意味着养殖规模较大,在上游可以给饲料带来更大销量,在下游也使深加工食品的原料价格降低。饲料业务高周转的特点,也可以为企业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供应。
同时,公司创业至今40余年从始至终保持稳健经营,享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与口碑。公司目前资金储备充足,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对公司的支持力度不减,公司现在存在各类金融机构授信超千亿元,且整体用信比率约为70%,尚有较大提款空间。公司长期保持高水平的信用等级,企业信誉及市场认可度高,融资实力强,帮助公司在行业低谷期获得稳定的、低成本的续贷支持,为公司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定发展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
动物疫病是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疫病发生带来的风险包括三类,一是疫病的发生将有可能导致养殖动物死亡,直接引发产量降低、成本上升和价格下降;二是动物疫病的大规模发生与流行,易影响消费者心理,导致市场需求萎缩,也对饲料的生产经营造成了影响。例如,在2018年中在国内首次爆发的非洲猪瘟,给全行业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行业在2019-2020年初步摸索出综合性生物安全防控结合精准剔除的防控与处置办法,但在2020年底和2021年初的冬春之交,非洲猪瘟又发生了弱毒化的变异,使其变得传播渠道更多、潜伏时间更长、发现与剔除难度更大。近年来,非洲猪瘟已经逐渐常态化,特别是每年冬季与初春气温较低时,在我国北方地区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2022年以来,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持续爆发禽流感疫情,对家禽养殖及自然界鸟类造成重大影响。尽管本轮禽流感疫情未在中国大规模爆发,但仍然影响到我国祖代种鸡的引种。
自然灾害风险方面,饲料、屠宰与种植、畜禽养殖业紧密关联,因此,气温反常、干旱、洪涝、地震、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均会对行业经营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公司生产基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会造成生产设施或设备的重大损坏,自然灾害和极端气候也会推动部分饲料原料、肉类价格持续上涨。例如,2022年中西南多省出现并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旱情持续发展,进而引发南方多个省份“电荒”,对产业链上的种植、养殖等多个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种植方面,部分地区遭遇旱情导致饲料原料作物减产,从而会对饲料原料价格产生冲击,同时原料质量也会下降。在养殖方面,例如,水产养殖面临高温带来的缺氧困境,鱼虾蟹摄食、生长受一定的影响,也会导致减产;由于干旱缺水限电,养殖设施设备使用受到某些特定的程度的限制,对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公司的饲料销售。风险应对措施:在应对动物疫病方面,公司养殖基地所规划建设的养殖场,系规范化、标准化的养殖场,配备了专业的养殖技术人员,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能够很好地防范和控制疫病的发生。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公司也总结出了一些应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经验和措施,通过适时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积极进行市场深度开发,减少相关成本费用等来消除各种动物疫病的影响。从2014年开始,公司通过在各区域建立动保实验室,打造云动保体系,实时进行动物疫病的监测和预警,指导技术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养殖户。特别地,针对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公司制定了全方位全体系的防控措施,包含了现有的自营猪场与农户合作育肥场、猪料生产厂、内部动保实验室等多个环节的防控措施,从动物营养的源头就开始做好防控。同时积极参加行业交流,与同行企业一同探索更有效的防控方法,使公司的生物安全防范体系、生猪存活率、上市率等指标都取得了行业领先水平。2020年底到2021年初在北方多个省份爆发的新一轮弱毒非瘟,在爆发初期给行业基于过去非瘟野毒防控所形成的防控办法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公司在防控过程中继续总结经验,升级防控及净化方法,包括全群血清双抗双筛、热成像仪应用、物资静置减毒消毒等;并对防控流程先做加法再做减法,避免长时间过度繁琐的防控环节反而造成倦怠与松懈,也能帮助做好防控的同时对更快地重新回到正常状态生产,同时还能够更好的降低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对于禽流感等疫病风险,公司成立了系统的防控措施。公司禽养殖从始至终坚持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时也为合作养殖户提供“水质检测、料线冲洗等多项免费服务,以及生物安全防控等方面的标准化生产流程指导,确保生产经营长期稳定运行。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由于公司各项业务布局在国内外比较广泛的布局,保证了特定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时,不会对公司整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特别对于南方暴雨洪灾,由于近年来多次发生,公司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建立了成熟的应急预案,常年储备充足的防汛物资,在进入汛期后灵活引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一起做好减灾救灾。同时,公司还能利用全国布局优势,及时有效地跨区域调配资金、原材料、设备、人员等尽快恢复生产,减少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针对近年来多发的南方暴雨洪灾以及2022年突发的西南地区干旱此类自然灾害,公司积极建立应急预案,提前储备充足的应对物资,并灵活引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以一起做好减灾救灾。
饲料原料成本通常占饲料总成本的90%以上。在过去,饲料业务占公司营收的比重较大,但由于饲料行业一般会用成本加价法的定价方式,饲料原料价格的波动还可以部分向下游养殖环节传导,缓解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带来的压力。但随着畜、禽养殖业务在公司营收中的占比慢慢的变大,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对公司整体的影响就会慢慢的大。
自2020年以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国际贸易关系、各国主粮产区收成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玉米、豆粕等主要饲料原料价格持续走高。2022年初爆发的国际地缘冲突进一步推高了全球大宗农产品价格。此外,在非洲猪瘟将在国内长时间存在的背景下,饲料企业出于动物营养安全的考虑,将会减少一些高风险原料,例如地产玉米、猪血、猪骨粉等的使用,使原料需求向别的类型的原料集中,这也将会引发这一部分替代原料价格的上涨。2023年上半年,全球主要饲料原料价格在总体下行中震荡不断,也增加了采购工作的难度。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饲料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具备规模优势和一定的线年开始,公司加大了套期保值工具的应用来控制原料价格波动风险。2021年,公司逐步加强全产业原料采购的集中管理,通过保税加工等方式,降低饲料耗用成本。2022年,公司积极开展进口低价原料采购和小麦、高粱、糙米等替代原料采购工作,一直在优化原料成本。公司目前已经与多家国内外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起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积极挖掘国内外优质优价的、安全的本土原料,打通国内外的原料供应网络,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供应链融资,优化采购成本及相关财务费用。
公司养殖的产成品主要是种猪、仔猪、肥猪以及鸡苗、鸭苗、白羽肉鸡、白羽肉鸭。近年来,公司养猪业务发展迅速,在2022年生猪外销量已达到1461万头,自养及委托代养的商品代鸡、鸭量也达3.9亿只,使得畜禽养殖在公司整体营收与利润中的占比贡献更大,未来还会促进增长,畜禽价格将会更明显地影响到公司的营收与利润水平。
2023年上半年,国内畜禽市场整体上处于底部徘徊的态势。在猪产业上,国内生猪价格从年初开始持续回落,上半年大部分时间都处在15元/kg以下。
在禽产业上,2023年一季度,由于宏观政策调整导致供需错配,产业经历了短期价格回升。白羽肉鸡毛鸡、白羽肉鸭毛鸭的价格从低谷迅速恢复,最高回升至11元/公斤左右。进入二季度,行业出栏量逐渐恢复,受到外部宏观因素影响,毛鸡和毛鸭价格慢慢的出现震荡回落,最低点降至8.6元/公斤左右。
风险应对措施:畜禽价格下行的过程本身也是行业里优胜劣汰、部分参与者退出的过程。当部分参与者退出,总供给量下降,价格重新上行的时候,坚持下来的公司就可能获得比之前更大的市场占有率与更高的回报。公司近年来在猪产业上已经全面转入稳健运营阶段,通过多方面举措提升内部管理能力,公司正逐步改善生产经营效率、降低养殖成本,恢复原有竞争力。另一方面,与大部分农牧企业不同,公司在养殖的下游环节拥有屠宰加工业务、在养殖的上游环节拥有饲料业务,正好与养殖环节形成对冲。当畜禽价格下行时,屠宰加工业务的原料肉成本也会降低,其利润空间则会增大;畜禽价格下行同时意味着畜禽养殖量处于高位,也有助于饲料业务盈利增加。这样的产业链布局可以适度缓解畜禽价格下行对公司整体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社会日益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法规持续出台。2014年中国开始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8年开始,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开展多次“回头看”,各地对养殖场污染排查力度加大,一些养殖户因棚舍设备不达环保标准或废水超标渗排等原因被责令停产、修复环境或关闭取缔。在2020年,在非洲猪瘟造成国内生猪供应大幅紧缺的背景下,各地政府为促进生猪复产保供,阶段性地放宽了养殖场建设的环保要求。但在2021年以后,随着生猪产能逐步恢复到正常区间,养殖相关的环保政策再度回到较为严格的态势。这些环保政策压力将强制一些环保不达标的畜禽养殖场退出市场,使养殖量缩减,会给公司饲料业务增长和屠宰业务收购生猪和家禽带来一定影响,也会使公司投资建设养殖产能增加更多的成本。但从长远看,由于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的退出,将使继续留在行业内的优秀生产者获得更好的盈利能力,对全行业仍有积极意义。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针对养殖市场发生的变化,一方面全力掌握存量,通过转换饲料营销模式,充分的发挥产业化配套与综合服务的优势,加强与符合环保标准的大中型养殖场和养殖户的合作。在养殖新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把生态、环保、高效、安全作为项目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帮助养殖户改造、建设符合更高环保规定要求的棚舍,提升养殖效益,积极带动国内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增量,借助公司在全国范围的已有业务布局,在环境适宜区域通过新建、收购、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新的畜禽养殖基地,确保公司的养殖资源稳定。
食品安全事关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对食品企业而言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2015年修订版《食品安全法》实施,标志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也给食品安全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猪回收屠宰、猪肉运输与贩卖过程中,都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做好非洲猪瘟防控。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逐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风险应对措施:公司格外的重视食品安全,严格要求把食品安全落实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公司在2015年就成立了安全环保部以保障产品的安全、健康和环保,2022年公司又进一步从原来的安全环保部中分拆出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部,使后者更加专注于食品安全相关工作。公司成立了从饲料、育种、养殖到食品的全产业链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可追溯体系,从供应链前端到终端进行全程的安全监督,形成股份总部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部、BU食品安全管理线路、分子公司安全质量部的三级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和三级安全质量稽核体系。
公司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通过相关行业标准认证来提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2016年,公司通过了英国零售商协会(BRC)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并当选为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中国区理事会副主席单位,成为国内首家入选GFSI全球董事会成员的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目前公司旗下所有食品企业均通过了China-HACCP标准认证,60余家食品公司在陆续完成BRC、Global-GAP等标准认证。此外,公司还利用GFSI平台资源与多方合作,系统开展了减抗、无抗的实践探索工作,并积极推动减抗、无抗成功案例和产品的推广。近年来,公司在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领域上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行业内的充分认可,先后荣获中国食品安全大会颁发的“2021-2022食品安全诚信单位”称号、中国质量报刊社颁发的“2022年度质量金盾案例”、中国肉类协会颁发的“中国肉类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国家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创新联盟颁发的“2022年食品安全科学技术创新奖”等。
当前饲料生产的原料全球化采购程度越来越深,玉米、大豆、乳清粉、鱼粉、DDGS等国外供应为主的饲料原料的采购,受到汇率影响慢慢的变大。同时,随公司在国外业务规模的扩大,在对外投资与国外经营中,涉及的跨境资金往来与结算额度也慢慢变得大,也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地理政治学及外汇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使得公司开展海外业务中的个别东道国货币经历了大幅的波动,其本币对美元汇率剧烈下降,叠加美元加息趋势,对公司的外汇管理和经营难度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风险应对措施:为应对日益扩大的海外原料采购与投资经营需要,公司以新加坡公司为基础,打造国外商贸中心与投融资中心,积极开展国际性原料集中采购、国外直接融资、供应链金融、外汇风险管理、资金管理与原料采购风险管理,减少国外业务资金往来所受到的汇率波动影响。在近年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加大、汇率波动剧烈的背景下,公司加大力度提升汇率预测和资金管理能力,持续关注美联储加息动态,通过套保等手段和工具保障资金价值。同时,公司也逐步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我国政府驻外机构、东道国政府的紧密联系与沟通,动态分析东道国本币汇率的走势,做好资金安排,缓解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
2023年国内农牧行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一方面年初宏观政策调整后,市场消费开始有所恢复,但宏观经济整体走势仍然承压,也使得消费恢复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不达预期。另一方面在供给侧,去年下半年短期超预期上涨的猪禽价格,客观上也延缓了产能去化的节奏,同时饲料原料价格上半年总体下行,从而使今年饲料行业相对较好,但生猪价格却从年初开始下跌并在整个上半年都持续低迷,也间接影响禽产业行情在上半年先涨后跌。面对这些挑战,公司坚定战略,稳步推动运营管理转型,夯实管理基础,持续提效降本,改善盈利能力;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战略合作,盘活存量资产,多渠道灵活融资,做好资金管控,持续优化组织体系。通过各方面一起努力,2023年上半年各项业务经营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同比明显减亏。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4.53亿元,同比增加71.23亿元,增幅为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83亿元,同比减亏11.57亿元,减亏幅度为27.95%。
饲料业务是公司的核心支柱之一。2023年上半年生猪产能从高位缓慢去化、肉禽产能则处在向高位爬升中,总体在养量处于高位,带来的饲料消费量也好于去年同期。同时原料行情下行为主,有助于饲料盈利提升。公司饲料业务也实现了量利同增。
1、客户服务与重客开发:自上年度公司推出面向生猪养殖户的“帮养”模式后,今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对该模式进行迭代升级,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针对年内猪价再度转入低位的行情背景,公司开展“极致造肉成本”套餐推广,帮助养殖户控制育肥猪出栏成本;与公司养猪业务积极联动,帮助规模场客户开展养殖技术培养和训练;探索与生猪保价方案结合,降低客户亏损风险。在重客开发方面,加强完善重客资源地图,与多家知名农牧企业建立或升级了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上下游产业链环节资源共享、渠道共用、合作升级,实现了国内饲料重客销量同比增长37%。在客户价值管理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构建养殖地图,形成饲料产业链“供、研、产、服、销”的跨领域协同。
2、产品研发:公司对上年度全面上线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HF鸿瞳饲料配方系统来进行持续优化,并通过研发技术、技术运营、数字营养三大方面工作优化配方成本,上半年帮助国内饲料配方成本优化18元/吨。此外,在公司层面进行产品系统梳理,紧盯各料种产品的痛点问题,持续推动基础研究项目,聚焦乳猪料、高档肉鸭料、虾蟹料、犊牛料等20大拳头产品进行研发和迭代,提升终端表现力,促进销量增长。
3、原料采购:公司通过供应链体系对大宗原料的集采持续加强,与多家大型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上半年总部集采率平均保持在75%以上,同比上年度提高了8个百分点,到二季度更是提高到80%以上。但针对地产原料,公司也充分鼓励一线经营单元对近距离地产原料进行摸排,形成价值原料地图,积极就近采购与充分的利用。此外,公司上半年还构建了片区层面五日头寸管理体系,及时梳理、分析各片区采购、库存、在途及好用情况,并持续做好内外部对标、片区排名,帮助后劲区域改善提升。公司还成立了专项小组,加强对原料采购的品质管理,针对进口原料派专人到港监测,制定专项存储方案,加强供应商考察与质量承诺管理、以及不合格供应商的退出,实现质量管理的源头控制与品控前移。
4、精益制造:近年来,公司已逐步在精益制造领域制定、输出了涵盖精益生产、品质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的12大体系与138项标准,工作重点也逐步转移到落地执行环节。公司在上半年组织饲料中台有关部门深入一线,开展联合巡检,系统梳理提效降费、稳质降损等问题,形成改善清单,月度组织“回头看”会议,针对标准落地、费用改善等情况及时复盘。上半年在国内饲料业务中实现吨均生产费用同比下降4%。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类饲料产品1410万吨,同比增长67万吨,增幅为5%,外销料销量为1028万吨,同比增长3%。其中,猪料销量为562万吨,同比增长16%,外销猪料销量为298万吨,同比增长13%;禽料销量为743万吨,同比下降2%,外销禽料销量为629万吨,同比持平;水产料销量为72万吨,同比下降3%;实现营业收入391.52亿元,同比增加31.14亿元,增幅为9%。
白羽肉禽业务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向下游食品端延伸的重要环节。2023年上半年,由于宏观政策调整导致供需错配,国内白羽肉禽市场行情报价先涨后跌,波动剧烈。公司继续对内坚持精益生产,持续提高各环节的生产效率,加强成本管控和产能调节;对外依托重要客户渠道和优势单品,并加大对电商、鲜销鲜配等领域的投入,加强市场拓展,帮助公司在上半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1、养殖效率:公司持续加强养殖环节管理,提升养殖能力与生物安全水平。上半年白羽肉鸡自养欧洲指数同比提高20%,只均费用降低0.37元,成活率提高5个百分点,料肉比降低0.07;白羽肉鸭自养欧洲指数同比提高8%,只均费用降低0.26元,料肉比降低0.07。
2、重客深耕:公司针对前期形成的重客基本盘进行深耕细作,一方面加强对同类型客户的更多样产品投送,例如对通过鸭肠产品突破的火锅重客,进一步导入鸭血产品;另一方面对同一大类产品面向不一样客户的销售,也开发出差异化的产品,例如鸭肠大类产品针对火锅类重客主要销售调理鸭肠,针对卤味连锁零售重客主要销售一次成型鸭肠。
3、副产品销售:2023年上半年,鸭肠产品销售额达到1.75亿元,同比增长13%;面向火锅重客新导入的鸭血产品增长迅速,上半年销量达到47吨,相比2022年全年销量增长近8倍,并出口到港澳地区和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市场。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鸡苗、鸭苗27,776万只,同比减少64万只,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销售商品鸡鸭18,009万只,同比减少1,575万只,降幅8%;屠宰毛鸡、毛鸭30,297万只,同比减少1,973万只,降幅6%;销售鸡肉、鸭肉79.50万吨,同比减少0.69万吨,下降1%;实现营业收入96.54亿元,同比增加13.64亿元,增幅为16%。
养猪业务是对公司影响最为重大的核心业务。2023年上半年猪价持续承压,生猪供应持续偏高,消费恢复低于预期,致使生猪价格在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的水平持续运行,使全行业均承受了较大的亏损压力。尽管行情持续低迷,但公司养猪业务通过慢慢地增加内部管理、提升生产指标,使得养殖成本有效改善,在上半年出栏量明显提升的情况下,实现了大幅减亏。
1、生产管理: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做好常态化非瘟防控与处置的同时,继续紧抓各环节生产管理,持续优化、完善各环节生产作业流程,同时也加强对一线单元的培训赋能,并多次组织公司高管带队、多个中台部门共同参与的一线单元综合巡场,现场察觉缺陷、处理问题。公司在种猪环节着重关注后备猪管理与断奶仔猪质量的提升,在育肥环节着重关注自育肥体系建设与自育肥场满负荷,同时也加强与饲料业务的联动,抓住饲料原料价格下行的机会及时优化饲料配方。尽管一季度的北方非瘟仍然给生产成绩带来一定的扰动,但进入二季度后,各方面生产指标冲回正轨并持续优化,相比去年四季度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或提升。在上半年末,母猪非生产天数降至32天,较去年四季度缩短3天;窝均断奶数提高到10.8头,较去年四季度增加0.4头;PSY达到23头以上;断奶成本降至370元/头左右,较去年四季度下降了30元/头;育肥猪成活率接近90%;料肉比降至2.74,较去年四季度下降0.13。
2、数字化建设: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化养猪的道路上坚定推进,以试点猪场作为关键设备智能化和业务场景数据化的实验站和测试场,同时注重结果产出的实用性和可复制推广性,实现标准的迭代和落地实践的探索。2023年上半年,公司围绕种猪、生物安全、营养、兽医、物资、环保、工厂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等八个方面,以解决一线痛点、使用有效为宗旨,设立了28项研究课题,并有序推进。继上年度计划完成运营管理系统在父母代场线的推广覆盖后,今年上半年公司也逐步推动育肥环节的计划运营管理系统上线;同时还陆续新开发或升级了仔猪流转、育肥猪体重管理、料塔管理、物资管理、销售计划管理等模块功能。在放养管理领域,公司以合同管理与结算管理为抓手,升级养户管理系统。在健康管理领域,公司新开发的免疫管理系统在种猪和自育肥体系中开始同步推广。在育种管理领域,公司完成了新品种培育系统的开发与后备引种系统的升级。
3、组织优化:为了逐步加强猪产业的整体管理,精简管理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公司于二季度在原有猪产业指挥部基础上成立了猪产业事业群,负责公司养猪业务的日常经营管理,并对下辖各纵队的管理体系做出了一系列优化调整。公司在事业群总部和纵队层面,在疾控兽医线路都成立了分别针对蓝耳病、流行性腹泻的专项防控队伍;新设立风控线路,加强对经营过程风险的制度防范与监督检查;加强生猪销售线路的纵向垂直管理,实现全国销售的优化统筹。在纵队层面,将各个纵队的放养管理线路统一升级成放养管理服务企业,加强纵队层面对仔猪供应、养殖户资源的统筹安排;统一单独设立种植环保部,提高猪场蔬菜自给率,降低蔬菜外购入场频次以及连带的防疫风险。在战区层面,为了加强自育肥能力建设,统一部署由战区总经理兼任自育肥线路负责人,并在自育肥场加强专职兽医配置。此外,公司还从过去两年生产成绩稳定领先、团队基础较好的中南纵队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事业群总部和受非瘟影响相对较多的华北纵队、东北纵队,复制和推广优秀工作经验,帮助提升非瘟防控与生产管理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种猪、仔猪90.58万头,肥猪808.82万头,合计899.40万头,同比增长31.33%;实现营业收入106.32亿元(因涉及到向内部屠宰厂销售产生抵减,与每月生猪销售情况简报中的累计出售的收益相比略小),同比增加28.68亿元,增幅为37%。
食品业务是公司中长期重点发展的方向。2023年上半年,终端消费特别是餐饮行业有所恢复,同时生猪价格大部分时间处于低位,对食品深加工业务有积极影响。公司食品业务抓住机遇,继续在产品、区域、渠道等方面发力,并继续保持销量、营收、利润的共同增长。
1、明星单品:针对近年来的最大明星产品小酥肉系列,公司一方面在区域市场上推动深度分销与渠道下沉,在华东、华中、西北、华北等地多个省份的销售额都创出新高;另一方面在生产制造上通过体系内“生熟联动”确保原料价格具有竞争力,通过加工设施自动化升级在降低加工费用的同时提升了出品率与产品质量;共同使上半年小酥肉系列销售额达到6.4亿元,同比增幅接近20%。公司在上年度新开发的肥肠系列,上半年销售额接近1.4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销售额。此外,牛肉片、丸滑、烤肠、调理鸡翅、休闲肠、猪副产品等后续梯队产品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销售增长。2、渠道深耕:通过小酥肉等明星单品的突破,公司在全国范围的渠道布局和客户体系日渐完善。2023年上半年,食品业务渠道网络对地级市的覆盖率已经接近90%。公司一方面依托优势单品继续在细分赛道加强渗透,例如把小酥肉的餐饮消费场景从火锅店延伸推广到面馆、酸菜鱼、烤鱼、酒馆等,同时也加强向商超、社区零售店等C端购买场景;另一方面以老带新,加强后续梯队产品对已开发渠道的复用,例如牛肉片对小酥肉现有客户的覆盖率已达到60%,其中火锅类客户更是100%覆盖;肥肠系列也在火锅、中餐、小吃等渠道实现大量复用。此外,公司也在上半年启动了食品产业“876客户工程”,梳理出三个层次300多家优质客户,为客户制定支持计划,逐步加强客户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帮助客户做大,实现客户与公司的共赢。
3、屠宰分割:由于近两年来猪肉市场消费长期低迷,白条毛利持续下降,公司从去年底、今年初开始强化分割战略,提升盈利水平。在生产端慢慢地提高分割量,分割量同比增长28%;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餐饮、商超渠道的不一样的需求,在细分割产品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丁丝块片加工处理,或定制化包装。在市场端,针对细分割产品的主要消费场景,重点加大与如山姆、盒马等直营商超渠道,以及餐饮重客的定制化合作。
报告期内,公司屠宰生猪209万头,同比增加39万头,增幅为23%,销售猪肉产品25.77万吨,同比增加3.97万吨,增幅为18%;销售各类深加工肉制品和预制菜13.67万吨,同比增加0.69万吨,增幅为5%;实现营业收入58.07亿元,同比增加8.94亿元,增幅为18%。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农 产 品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优秀。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 希 望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